內蒙古:農牧業向現代化邁進 基礎地位更加穩固
選稿人員:郭紅麗 | 發布日期:2019/1/3 9:36:58 | 瀏覽次數: 2398
我區農牧業發展史,是一部農牧業經濟發展變革的歷史。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出臺并實施了一系列支農惠牧政策,農牧業生產條件逐步改善,農牧區經濟社會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行走在內蒙古118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大地上,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從林區到牧區,從農區到沙漠,一幅我區農牧業改革發展的靚麗畫卷展現在世人面前。
農牧業基礎地位穩固,生產能力不斷增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區農村牧區進一步解放生產力,農牧業生產得到極大發展,農林牧漁總產值快速增長。2017年,全區農林牧漁總產值達2813.5億元,比1978年增加2785.2億元,是1978年的99.2倍。
農業生產條件改善,主要農產品產量實現快速增長。2017年,全區農作物總播種面積9014千公頃, 比1978年增加4190千公頃,增長86.9%。1978年全區糧食平均畝產僅有81公斤,到2017年全區平均畝產高達321公斤,單產水平提高近3倍。內蒙古糧食總產量多年在全國排第10位,2017年晉升為第9位。
全區經濟作物生產能力不斷增強。2017年,全區經濟作物播種面積2233.5千公頃,比1978年增加1784.5千公頃,增長4倍。同時,隨著全區農業機械化水平提升, 內蒙古農業生產能力顯著提高,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我區擁有全國最大天然牧場的優勢下,牲畜出欄量及附加值產量持續增加。2017年,全區年末牲畜總頭數達7441.9萬頭(只),比1978年增加3855.4萬頭(只),增長1.1倍。2017年,全區牛奶產量552.9萬噸、禽蛋53.2萬噸、羊絨0.8萬噸,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實現了成倍增長。2017年,內蒙古肉類、奶類、羊絨人均占有量均居全國第一位。其中,奶類人均占有量達到全國平均水平10倍以上。
農牧業發展向現代化邁進。2017年,內蒙古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3174.8千公頃,節水灌溉面積2800.4千公頃,水田和水澆地占耕地面積比重由1978年的23%提高到2017年32%。2017年,全區農機總動力達到3454萬千瓦,拖拉機保有量115.4萬臺。全區農作物機耕、機播、機收水平分別達到92.3%、88.8%、66.4%,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3.5%。2017年,全區設施農業種植面積64千公頃, 設施農業蔬菜食用菌產量403.5萬噸,占蔬菜食用菌總產量的36.3%。全區現代化農業產業園區數量不斷增加,工廠化種植快速發展。先進農業技術及現代化農業生產方式的運用,對穩定農產品供應、穩定農產品市場、提高農業收益、加快現代農業建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40年砥礪奮進,40年碩果累累。
邁入新時代,踏上新征程。我區農牧業經濟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總要求,以推進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結構調整步伐,加大農村牧區改革力度,促進了農牧業向現代化邁進,為建設亮麗內蒙古提供了重要基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