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共青團服務青年創新創業人才的路徑探索
選稿人員:郭紅麗 | 發布日期:2019/5/5 17:19:16 | 瀏覽次數: 2068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全黨要關心愛護青年,為他們實現人生出彩搭建舞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在,很多青年積極投身創新創業,團組織要多關心他們,發揮組織優勢,提供必要支持,增強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018年5月,團江蘇省泰州市委就“如何打造高質量發展青年人才引擎,構建更加開放包容更有活力的青年創新創業生態系統”開展專題調研,赴上海、浙江等地多個城市和先進地區學習經驗,并對市內32家眾創載體、近100個青年創新創業人才項目進行了實地走訪交流,結合過去4年服務青年創新創業人才的實踐與探索,形成了一些思考與建議。
一、共青團服務青年創新創業人才的理論邏輯及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舉措,并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創業人才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核心要素,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創新創業人才的重視已經成為全球的共識。
?。ㄒ唬┕睬鄨F服務青年創新創業人才的理論邏輯
1.服務青年創新創業人才是共青團增強政治性的體現。共青團是黨的助手和后備軍,必須加強對青年政治引領。引領青年創新創業人才聽黨話、跟黨走是共青團的政治責任,培育和服務青年創新創業人才是共青團育人政治功能的集中體現,是共青團凝聚青年人心、抓住青年人群的重要舉措。
2.服務青年創新創業人才是共青團增強先進性的體現。保持和增強共青團組織的先進性,必須緊緊圍繞黨政中心大局,組織動員青年青春建功新時代。共青團組織廣大青年積極投身創新創業,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第一線建功立業,走在時代前列,是共青團彰顯先進性的重要體現。
3.服務青年創新創業人才是共青團增強群眾性的體現。群眾性是群團組織的根本特點,保持和增強群團組織的群眾性,必須克服重精英輕草根的傾向,堅持眼睛向下,面向基層。青年是共青團的生命力之本,關注、關心、關愛青年創新創業人才,并竭誠為青年創新創業人才做好服務,是共青團彰顯群眾性的重要方面。
(二)共青團服務青年創新創業人才的優勢
共青團是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群團組織,在服務青年創新創業人才中具有自身獨特的優勢。
1.政治優勢。共青團肩負著加強政治引領、向青年有效傳播黨的主張的政治責任。當前,各級共青團都高度重視青年創新創業工作,共青團組織自身的政治屬性和政治功能,使得共青團服務青年創新創業人才具有鮮明的政治優勢。
2.組織優勢。共青團具有完善和嚴密的組織形式,并具有縱橫交錯、層級齊全的完備的組織體系,輻射到機關、企業、學校、農村等各個領域和各行各業,工作力量是青年,工作對象也是青年,這是共青團開展工作重要的組織保障,可以充分調動各級力量服務青年創新創業人才。
3.資源優勢。共青團歷來重視資源優化配置,善于研究積累資源的方式方法,探索了開放共享的資源整合機制,這就使得團組織服務青年創新創業人才更具便利,能夠根據青年創新創業的痛點、難點,堅持問題導向,依靠自身優勢,主動對接社會資源,精準施策,為青年創新創業人才提供幫助和搭建橋梁。
二、泰州共青團服務青年創新創業人才的舉措與成效
2014年以來,團泰州市委始終圍繞服務青年創新創業人才,持續推進“蜂鳥青創計劃”:以服務初創型、小微型青年創新創業群體為對象,通過平臺支持、載體支撐、金融幫扶、專業培訓、導師引領等途徑,為青年創新創業人才群體提供人性化、定制化、系統化服務,打造青年創新創業人才的優質生態,《人民日報》、新華社、《新華日報》、人民網等重量級媒體多次對團泰州市委的青年創新創業工作進行報道,團中央書記處領導也點贊泰州蜂鳥青年創業:蜂鳥雖小,志在千里。
(一)培育小而輕、小而強的蜂鳥社群
聚焦青年人才的吸引與集聚,邀請袁岳、徐小平等73名創業大咖成為蜂鳥導師,分享經驗、傳播理念、解決難題;專門成立了蜂鳥青創中心,深化并落實與飛馬旅、草根天使會、盛景網聯等專業創投服務機構的合作,不斷提升蜂鳥社群的組織化程度和專業化能力;通過舉辦活動集聚人氣、凝聚力量,全市各級團組織累計舉辦各類創業活動超過1500場,參與青年超過10萬人次,重點打造了蜂鳥閃投大賽,四屆大賽累計撬動創投資金1900萬,近1000個項目報名參賽,150個項目落地孵化。同時,為了讓創新創業人才更加便利地獲取政策資源,專門將國家、省、市創新創業政策中的干貨匯編成《泰州青年創新創業攻略》,累計發放突破10000冊,并通過“青春泰州”微信公眾號不斷更新。
?。ǘ┨峁┬《?、小而實的蜂鳥服務
線下,在金融產品、培訓課程、企業代理、法律咨詢、財務管理等方面與不同機構合作推出各種特色服務,累計發放青年創業貸款5.6億元,累計培訓創業青年超過1萬人次,推動市場主體成立蜂鳥商務秘書公司,代理服務企業超過2000家;線上,推出了蜂鳥青創網站、蜂鳥創業微信群、“青春泰州”微信專欄、“青創百店”線上商城、“蜂鳥青創”微信小程序等在線服務端口,累計訪問量超過30萬人次。全市各級團組織聯系和服務創新創業項目超過1200個,其中成長出的億級項目5個,千萬級項目78個,吸引254名外地青年人才在泰州創業。
?。ㄈ┐蛟煨《?、小而優的蜂鳥平臺
團泰州市委通過合作共建的方式整合資源,打造了“蜂鳥空間站——蜂鳥驛站——蜂鳥E號店”三階四級陣地,讓雙創資源在不同平臺之間相互流動、生生不息,逐漸形成青年身邊的“蜂鳥半小時創業圈”,讓創新創業青年在泰州半小時車程內都能獲得資源。4年來,蜂鳥平臺逐漸成為泰州吸引、服務、孵化青年創新創業人才的優質載體,全市建成17家蜂鳥空間站、15家蜂鳥驛站和40家蜂鳥E號店,集聚青創項目687個,其中11家平臺升級為省級眾創空間、3家成為國家級眾創空間。
蜂鳥青創計劃的持續推進,為共青團服務青年創新創業人才總結出兩條工作啟示:一方面,探索出一條群團部門服務青年創新創業人才的參考范例。蜂鳥青創計劃舉措實、服務快、口碑好,在吸引、服務青年人才方面不斷探索、不斷調整,逐步形成了覆蓋市、縣(區)、鄉鎮(街道)、農村(社區)完備的體系,充分發揮了共青團作為群團部門擁有的組織優勢與服務優勢,使得共青團逐步成為黨委政府重要政策文件、重大創業活動和日常創業服務的“參謀員”“承辦者”“服務團”。另一方面,破解了三線城市如何集聚青年創新創業人才的困局難題。運用互聯網思維不斷迭代創新,持續更新、增強用戶體驗和粘性,不斷整合資源、優化生態,通過“走出去”推介城市、“引進來”落地項目、“快服務”聚合人才、“自成長”鍛煉隊伍,成功導入先進地區一流創業服務資源和優質項目,激活城市本土創新要素。
三、共青團服務青年創新創業人才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支持青年創新創業的政策,過去幾年,泰州也先后出臺了“創業富民30條”“科技人才新政80條”,拿出了很多政策干貨。從調研來看,青年創新創業人才對在泰發展肯定居多,但也提出了一些亟需解決的現實問題。
?。ㄒ唬那嗄陝撔聞摌I人才的自身角度來看
青年人才“來不來”問題依然嚴峻。大城市的“虹吸效應”弱化了本地發展的人才儲備基礎,泰州對頂尖人才、一流人才的吸引力有限,無論是“走出去”還是“引進來”,青年人才一旦發現個人發展與城市發展匹配度不高,對來泰州或者回泰州發展意愿就會降低。
青年人才“留不留”問題值得深思。在泰青年人才的獲得感、成就感和歸屬感決定了青年人才是否愿意扎根泰州;近三成受訪對象表示,在泰發展的獲得感、成就感、歸屬感不強,對城市的融入度不夠。
青年人才“強不強”問題亟需重視。創業人才年輕化、本土化特質明顯,創業項目小微化、電商化特點突出,但總體項目層次不高、項目領域單一、創新能力較弱的問題依然存在。
?。ǘ姆涨嗄陝撔聞摌I人才的柔性環境來看
體系不完備制約持續生長。一個“體系完備、制度完善、要素完整”的本土市場才是青年創新創業人才賴以生存、持續活躍的生長土壤,政府部門更多是在“準入”和“準出”進行改革,對泰州這座年輕的城市來說,市場體系的健全需要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
信息不對等制約政策釋放。青年人才對政策的痛點在于信息不對稱以及不對稱導致的“最后一公里”問題,相關服務和管理創新創業的部門出臺的政策雖然各有側重,但對創業者而言,難免紛繁復雜、交叉重復甚至相互矛盾,要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去甄別信息。
服務不夠專業制約項目成長。政府的創業服務引導為主但專業不足,市場的創業服務趨利為主但過于單一,社會提供的創業服務公益為主但層次不高。從共青團本身職能限制來看,共青團服務存在“團隊不穩定、組織找不到、力量跟不上”的問題,服務內容單一、服務渠道有限、服務專業度不夠制約了共青團作用的發揮。
渠道不夠廣制約資源獲取。青年創新創業人才對資源的需求非常大,主要是缺人才、缺技術、缺資金、缺場地、缺市場渠道以及缺中介配套服務等,資源獲取過度依賴傳統渠道,很難快速高效地獲取資源,歸根結底是缺乏高效的連接和組織。
?。ㄈ姆涨嗄陝撔聞摌I人才的硬性載體來看
供需不對等,平臺服務過于單一化。不論團屬蜂鳥平臺還是眾創空間、富民中心等孵化載體,一些平臺呈現出“陣勢大雨點小”的現象,超大的辦公面積和招牌、超強的當地政府關注和支持,但真正入駐的項目比較少,平臺服務同質化現象嚴重,對青年人才的吸引力和服務力有限。
出入不均衡,項目孵化流于假大空。大部分平臺只是“二房東”,對項目重量不重質,有些地方80%以上的初創項目在入駐3個月不到就退出孵化,能夠轉化為小微企業的更是寥寥無幾,比例甚至不足10%;部分平臺將有限精力和資源放在包裝項目上,甚至出現了“不拼實力拼演技”的怪象。
高低不匹配,未來發展面臨天花板。很多孵化載體處于孤立的自轉狀態,與政府、企業、產業結合度不高,能夠帶給項目的未來期望值不高;同時,不同政府主體、市場主體、社會主體建立不同的孵化平臺,彼此之間尚未形成統一的資源共享機制,重復建設、盲目建設、資源浪費的現象客觀存在。
四、共青團服務青年創新創業人才的路徑建議
共青團服務青年創新創業人才,關鍵是要揚長避短、突出優勢,選擇單點突破而不是全面開花,可以借鑒上海全球科創中心和杭州夢想小鎮的經驗,將城市打造成青年創新創業人才的“夢想共同體”,探索構建“中心引領、多點突破、系統推進、融合互動”的“1+3+N”青年創新創業人才成長體系:“1”即依托青年人才成長中心這個核心,系統規劃、統籌、協調全市青年人才相關事務;“3+N”即圍繞成長、服務、平臺三大板塊,實施“N”項具體項目,項目之間融合互動,逐步構建一個全過程、全領域、全覆蓋的創新創業“夢想共同體”。
?。ㄒ唬┙M織引領,重點打造“核心樞紐”,讓青年創新創業人才更有歸屬感
上海在建設全球科創中心的同時,注重發揮區域內社會組織作用,讓社會組織承擔現代社會治理主體、公共服務承接主體、創新資源鏈接主體和創新專業服務主體的角色,發揮編織創新網絡的積極作用;團浙江省臺州市委在服務青年創新創業人才成長過程中,專門成立青年服務中心,至今已經運轉了14年,擁有專制工作人員18人,累計服務青年超過19萬人次,并注重挖掘各類社會組織潛力,從而編織了一張覆蓋廣、服務優、實效好的人才網絡。以上案例正好給共青團提供了一個解決服務青年創新創業人才“團隊不穩定、組織找不到、力量跟不上”難題的思路,用一個常設的團屬青年社會組織來負責具體的服務工作,而共青團主要在方向指引、資源對接和項目設計上發揮主導作用,同時以中心為樞紐,構建覆蓋廣泛、服務縱深的組織網絡,真正讓青年創新創業人才“有組織、有依靠”。
以泰州為例,2018年采用“中心虛設+實體運行”模式,專門建立青年人才成長中心,由團市委牽頭負責,充分發揮共青團的組織優勢和資源優勢,引導和聯系更多與青年創新創業人才相關的社會組織,共同搭建青年人才在泰發展的基礎組織網絡:針對高層次青年人才,成立高層次人才聯誼會;針對新生代青年企業家,建立新生代企業家學習社,實施新生代企業家“新動力”培養計劃;針對青年創新創業人才,成立青年創新創業聯合會;針對初創青年人才,不斷提升蜂鳥青創中心服務能力。
?。ǘ┦袌鰧?,系統升級“三大板塊”,讓青年創新創業人才更有認同感
以人為本,努力推動人才成長“量質并舉”。重點培育更適應市場環境的青年創新創業人才:建立聯席會議制度,讓各個部門從“單打獨斗”轉向“集團作戰”,形成人才資源共享機制;建立政策研究與應用小組,重點研究如何將相關政策落到實處,同時與社會機構合作,共同建立政策代理代辦機制,幫助青年創新創業人才快速、高效獲取政策紅利,激發城市創新創業活力;立足本地市場環境和產業發展,持續推進新生代企業家“新動力”培育計劃,打造一支“政治上有方向、發展上有本事、責任上有擔當、文化上有內涵”的新生代企業家隊伍。
優化服務,努力推動服務升級“上下聯動”。重點在激活市場活躍度和提升市場便捷度上下功夫:線下,政府部門、市場主體、社會群體要充分發揮積極性,支持舉辦各類創新創業活動,撬動資源流入,吸引創新創業人才;打造專門的創業服務團隊和服務模式,培植本土創業孵化服務團隊,提升創業服務的專業性。線上,打造青年創新創業“一體化”服務端口,提供政策咨詢、平臺申請、資源對接、項目合作等線上服務,讓創業者“指尖一點,創業無憂”;通過銀團合作,開通金融服務在線“綠色通道”,更加精準、便捷地解決創業的資金需求。
完善平臺,努力推動載體建設“內外兼修”。重點打造助力本土市場發展的青創空間:鼓勵基層組織充分結合本地產業特色和資源稟賦,引入專業的社會力量合作共建,打造一批定位精準、功能完備、特色鮮明的青創空間,不斷降低青年創業成本;在綜合型平臺的基礎上,打造針對不同領域創業青年的專業平臺,與知名企業、知名高校、大院大所探索合作,共同打造專業度高、吸引力好的專業化創新平臺,為城市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培植更多“活力因子”。
?。ㄈ┲卦趯嵏?,精心構筑“項目矩陣”,讓青年創新創業人才更有獲得感
打造青年創新創業人才“夢想共同體”。關鍵要以項目化方式解決青年創新創業人才遇到的實際問題,真正提升他們的獲得感。以泰州共青團為例,未來三年,團泰州市委將圍繞青年創新創業人才,重點實施四大項目:針對青年人才創業服務,打造“蜂鳥優選”項目。精選優質商務秘書公司,提供青年人才來泰創新創業工商登記、稅務辦理、銀行開戶“一次辦結”服務,提升青年人才在泰創業便捷度。針對青年人才信息獲取,打造“青桐社群”項目。打造青年人才在泰創新創業的一站式信息發布與交互平臺,集聚更多青年人才在線互動、分享項目、推薦產品、交流經驗,讓有價值的信息覆蓋更多青年群體。針對青年人才城市融入,打造“樂活三水”項目。關注青年人才的生活,與更多興趣類、公益類社會組織合作,充分打通青年人才的伙伴圈、職業圈、同學圈、興趣圈,開展婚戀交友、親子教育、文化體育等各類活動,把團的活動、陣地優勢轉化為對青年人才的貼心服務。針對青年人才就業發展,打造“人才驛站”項目。與市內龍頭企業建立合作關系,重點建設青年人才驛站。目前,全市已經建立32家企業青年人才驛站,入駐青年人才近500名。
來源:《中國共青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