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稅降費為制造業雪中送炭 將促進就業帶來良性互動
選稿人員:郭紅麗 | 發布日期:2019/3/7 10:44:02 | 瀏覽次數: 1784
3月5日,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舉措出爐,近2萬億元的減稅降費規模大大超出社會預期。
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今年我國將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普惠性減稅與結構性減稅并舉,重點降低制造業和小微企業稅收負擔。深化增值稅改革,將制造業等行業現行16%的稅率降至13%,將交通運輸業、建筑業等行業現行10%的稅率降至9%,確保主要行業稅負明顯降低;保持6%一檔的稅率不變,但通過采取對生產、生活性服務業增加稅收抵扣等配套措施,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
減稅降費是今年稅收工作的主題。年初,個稅6項專項附加扣除正式實施,小微企業普惠性稅收開始減免,31個省區市全部頂格減征“六稅兩費”……減稅,正以更大力度、更廣范圍開展起來。
稅制改革穩步前行,征管體制不斷優化,稅收營商環境持續改善。今年是全國稅務系統連續開展“便民辦稅春風行動”的第六年?!按猴L行動”開展以來,我國稅收營商環境指標持續向好,全年納稅時間相比5年前減少55%。
如何看待今年的減稅降費規模?減稅對于社會經濟發展起到哪些作用……帶著這些問題,《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3月5日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
納稅服務辦稅體驗將更“軟”
NBD:社會對減稅降費期盼已久,而今年的規模超出預期,將要減輕企業稅收和社保繳費負擔近2萬億元。您如何看待這一減稅規模?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2018年我國減稅降費規模約1.3萬億元,當年的稅收收入約15.6萬億元;今年減稅降費規模大于去年,力度很大。
近年來,減稅降費是我國政府一以貫之的方針,我們的稅制改革一直走的是減稅之路,這符合我們經濟發展的要求。今年減稅降費的力度進一步加大,適應了復雜的經濟形勢,也是經濟轉型升級的要求,減稅降費有利于市場主體增強活力,有利于社會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NBD:在面對當前復雜的經濟形勢之下,您認為減稅降費對宏觀經濟有哪些利好?稅務總局將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減稅著眼于“放水養魚”、增強發展后勁并考慮財政可持續,是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活力的重大舉措。它最主要的目的是為社會經濟發展創造出更好的營商環境,在刺激經濟發展的同時,又能增加和壯大新的稅源,實現良性循環。
減稅降費將支持經濟做大、做強。蛋糕越做越大,政府可以有力量提供更多公共產品和服務,促進整個經濟發展得更好,社會發展進步更快,老百姓更加富足。此外,減稅降費將進一步促進稅負公平,鼓勵創新,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好推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同時,我們會采取更多的服務措施,一方面納稅服務更“軟”:以納稅人需求為導向,大力壓縮辦稅環節,節減辦稅資料,提高辦稅效率,優化辦稅體驗,服務好每一位納稅人;另一方面,打擊一些違法犯法行為要更加強硬,比如打擊虛開增值稅發票、騙取出口退稅違法犯罪兩年專項行動,針對不同行業的整治行動也在加強。
將為制造業企業雪中送炭
NBD:作為我國第一大稅種,增值稅的稅率一直備受關注,此次16% 一檔稅率降低3個百分點,10%一檔稅率降低至9%,受益較大的行業有很多,制造業和交通運輸業都能享受到減稅的利好。您如何看待增值稅稅率下調?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制造業、交通運輸業都是實體經濟非常重要的行業。中國是一個制造大國,而制造業是我們的工業之母,吸納了大量職工就業,對我們國家的長遠發展至關重要。
在減稅降費各項舉措中,增值稅減稅規模應當是大頭。此次下調16%這一檔稅率,制造業很多生產、銷售活動都是適用這一檔稅率的,享受到的減稅力度是很大的。
我認為,制造業關系到經濟、民生、社會,而現在面臨的困難也比較大,對制造業更大力度的減稅,可以說是雪中送炭。
實際上,減稅降費帶來的效果也是聯動的,減稅降費能夠促進就業。制造業發展好了,有利于擴大就業規模,多數制造業企業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吸納就業人數會增加,有利于落實促進就業的政策,這也是一個良性互動。
NBD:今年1月起,個人所得稅改革六項專項附加扣除落地生效,目前這項減稅舉措落實效果如何?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從目前情況來看,落實是不錯的,該項工作進展平穩,確保大家該抵扣的都享受到了,如果來不及申報的,也允許大家補報。
來不及申報的情況主要是有一些納稅人對政策理解不透,或者申報不及時,比如兄弟姐妹幾個人,需要協商贍養老人抵扣如何劃分,但兄弟姐妹不在同一個地方等情形;納稅人可以補申報,全年執行下來減稅抵扣享受是一樣的。
NBD:大規模減稅降費,會給各級財政帶來很大壓力。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為支持企業減負,各級政府要過緊日子,想方設法籌集資金。您認為如何應對減稅降費帶來的財政壓力?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地方財政壓力肯定很大,地方政府也要過緊日子。各地由于經濟結構不同,有些是第二產業占比較大,另一些第三產業占比較大,因此各地承受的壓力情況也不同,增值稅率降低,也可能帶來地方財力的變化。
我認為,地方政府要過緊日子這個價值取向不會改變。中央多年來一直堅持“三公”經費只減不增,同時,地方政府要積極挖掘潛力,多舉措籌集資金,尤其要盤活閑置資金。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