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府:11條硬核舉措加速壯大合成生物產業
為發揮呼和浩特區位和產業要素優勢,快速集聚發展壯大合成生物產業,2月24日,呼和浩特市政府正式印發《呼和浩特市關于支持合成生物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共制定11條措施,明確提出:力爭到2027年,引進(孵化)合成生物企業100家以上,轉化一批合成生物先進成果,形成“研發在東部、生產在呼市”的全國產業聯動發展模式,推動合成生物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綠色農畜加工產業耦合發展,建設生物智造谷、合成生物人工智能算力中心等一批標志性項目,產業產值達到500億元,到2030年,將呼和浩特市打造成為全國領先的合成生物產業標桿城市。
集聚合成生物產業要素優勢
發揮蒸汽量價優勢。依托呼和浩特市蒸汽價格及供應優勢,園區支持合成生物企業與熱電廠或供熱企業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建立蒸汽供應網絡,向合成生物企業穩定供應蒸汽。當前蒸汽市場調節價為200元/噸以下。
發揮綠電供應優勢。依托呼和浩特市綠電產業集成化發展成果,推動合成生物產業納入內蒙古自治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目錄,享受戰略性新興產業電價。當前電力多邊交易市場調節價格為0.4元/千瓦時左右。
發揮綠色算力優勢。建設合成生物人工智能算力中心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立萬卡規模的合成生物學異構算力支持平臺,提供合成生物學研發智算公共服務,為合成生物數字資產的流通與整合提供數據基礎,支持合成生物設計、構建等基礎平臺企業發展。對通過內蒙古自治區“多云”算力平臺購買算力的同一主體每年購買算力服務費用100萬元以上的,按照算力服務實際結算費用的30%給予最高200萬元獎勵。
發揮原料和市場優勢。提升玉米、馬鈴薯等原料作物供應能力,保障全市玉米年供應量300萬噸以上、淀粉(葡萄糖)年供應量50萬噸以上,優質馬鈴薯淀粉供應量5萬噸以上。發揮呼和浩特市在食品、乳業等方面的產業優勢,圍繞生物育種、食品、生物疫苗、生物農藥、酶制劑等方面打造一批合成生物技術應用場景。
發揮向北開放出口優勢。依托呼和浩特國際陸港優勢,打造中歐班列集散中心,年發運中歐中亞班列150列以上。呼和浩特綜合保稅區與天津港建立“區港聯動”,原料運輸疊加享受天津與呼和浩特優惠政策,全程一箱到底。支持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對年度外貿額比上年度增加5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合成生物外貿企業,按增加額2%給予企業最高400萬元獎勵。
提升合成生物產業公共服務能力
建設中試平臺(基地)。提供開放的合成生物中試平臺服務,滿足液相發酵(規模為30L—20m^3)和固相發酵(規模為75L—15m^3)中試工藝放大、小規模(代)生產和常規提取工藝驗證服務需求,對開放平臺按年度服務性收入的30%給予最高100萬元支持。支持項目快速落地。園區提供代辦服務,優化項目備案、環評、安評、土地等審批流程,對新增合成生物項目多部門聯動審批和多證聯發,發揮知識產權法庭作用,提供便捷、完備的知識產權法律服務。
提升園區保障能力。加強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為合成生物企業提供原水處理服務,合成生物企業入駐園區污水處理廠綜合處理能力1.5萬m^3/日以上。建設滿足合成生物企業研發和生產需求的標準化廠房。
支持合成生物產業發展壯大
支持企業入規和上市。統籌設立5億元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基金,加大對合成生物產業領域項目的投資力度,對新入規且穩定入規3年企業一次性給予獎勵60萬元。鼓勵符合條件的合成生物企業掛牌上市,支持企業募股(IPO)籌集資金。
實施生物技術科技“突圍”工程。支持企業運用合成生物技術進行工藝提升和設備改造,納入大規模設備更新改造支持。支持企業申報專精特新和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對新認定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一次性給予10萬元支持。對新認定的國家、自治區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連續3年每年給予不低于500萬元、300萬元支持。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和機構在呼建設合成生物原料認證類實驗室,開展飼料添加劑、食品添加劑、化妝品等原料認證業務。
引進合成生物產業緊缺人才。對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上市及上市后備企業全職新引進稅前年薪超過50萬元的一至六類專業技術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連續3年每年給予10萬元人才獎勵。對企業引進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建立的工作站,連續3年每年給予不低于500萬元支持。
來源:呼和浩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