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六項舉措 支持馬鈴薯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選稿人員:劉佳 | 發布日期:2023/9/21 15:53:29 | 瀏覽次數: 1562
馬鈴薯是我國第四大糧食作物,也是內蒙古自治區傳統優勢農作物之一,其環境適應性強、種植區域廣、營養物質豐富、加工鏈條長、市場潛力大,既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補充,也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產業。為推動內蒙古自治區由馬鈴薯產業大區向產業強區邁進,聚焦“馬鈴薯百億級產業擴規提質”目標,近日,自治區財政廳按照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促進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決策部署和馬鈴薯產業鏈發展需求,從六個方面健全完善財政政策資金保障舉措,支持推進馬鈴薯產業鏈發展。
一、支持種薯繁育產業做強
支持育種創新。實施馬鈴薯種業科技創新重大示范工程,對馬鈴薯聯合育種攻關給予支持。
支持種薯繁育基地建設。統籌國家和自治區制種大縣獎勵資金,支持馬鈴薯良繁基地建設,鼓勵旱耕地種植優質種薯,提升基地服務能力和水平,同時支持開展種薯質量認證,提升種薯質量。
支持推廣自主種薯品種。對自治區自主知識產權品種在區內年推廣面積10萬畝以上的,一次性獎勵500萬元;年推廣面積在30萬畝以上的,一次性獎勵1000萬元。
二、支持實施單產提升工程
實施馬鈴薯生產者補貼。在國家政策要求范圍內,從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中調劑部分資金,對馬鈴薯種植者給予補貼。自治區將馬鈴薯產量作為生產者補貼資金分配的參考因素,引導各地區將補貼資金更多用于支持提升單產,并向優勢主產區集中。參照國家耕地輪作每畝 150元的補貼標準,對烏蘭察布市等馬鈴薯優勢主產區輪作補貼面積穩定在100 萬畝以上。
支持社會化服務。轉變小農戶分散經營,引導各類服務組織為小農戶提供馬鈴薯代耕代種、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會化服務,集成推廣新品種、新技術,促進規模集約化經營,落實單產提升技術措施,原則上財政補助占服務價格的比例不超過 30%,單季作物畝均補助總額不超過 100元,年服務面積不低于100萬畝次。
支持馬鈴薯高產高效示范區建設。統籌國家和自治區相關資金,以馬鈴薯主產盟市的重點旗縣(市、區)為主,建設優質高效種植示范區,提升水肥一體化應用水平,科學控肥控藥控水,支持旱耕地種植優質馬鈴薯,帶動增產增效。
支持加工訂單補貼。對自治區馬鈴薯加工企業與區內種植戶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對標準化種植且形成有效訂單的,給予收購主體20元/噸的補貼。
三、扶持產地建設現代化冷藏保鮮設施
統籌利用中央、自治區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支持建設馬鈴薯現代冷藏保鮮設施,采取先建后補方式,每年擇優確定聯農帶農能力強的補貼對象,對產地種植者新建或改建(指無冷藏設備的普通儲藏庫改造)庫容2000噸以上的現代化冷藏保鮮設施,按照建設總造價的30%、單體設施最多100萬元進行補貼,鼓勵盟市和旗縣(市、區)財政在自治區補貼的基礎上再給予適當補貼。
四、提升馬鈴薯品牌影響力
支持馬鈴薯產業品牌培育和市場營銷,鼓勵企業提升產品質量和標準化水平,以“蒙”字標為引領,統一標準、統一品牌、統一包裝、統一宣傳、統一營銷,打造內蒙古馬鈴薯區域品牌。推進“蒙”字標認證,對獲“蒙”字標認證的企業,給予檢驗檢測、認證等費用5萬元補貼。
五、加強馬鈴薯產業科技支撐
支持馬鈴薯加工產品研發。依托自治區科技專項資金和科技基金等,重點支持企業加大淀粉延伸領域等精深加工產品,馬鈴薯與牛羊肉和燕麥等食品搭配的預制菜、休閑食品等研發力度。
支持收獲機械和加工設備研發應用。充分發揮自治區科技專項資金和科技基金作用,優先支持馬鈴薯收獲機械和加工設備研發,支持企業和科研院所開展馬鈴薯聯合收獲和撿拾裝袋、精深加工設備等研發和應用。
支持高層次人才引進。支持科研院所、涉農高校、企業等引進馬鈴薯全鏈條國內外高層次人才,在人才引進政策扶持、提升研發條件等方面給予傾斜。
六、強化全產業金融支持
支持各地區申請使用專項債券推進產業鏈發展。提高融資擔保機構增信支持力度,進一步發揮農牧業融資擔保公司等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作用。同時,支持融資擔保機構為符合條件的馬鈴薯加工企業新建和擴大生產、引進的馬鈴薯先進機械研發和生產企業以及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農牧業新型經營主體提供貸款擔保,降低擔保費率。
來源: 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