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重資產模式吹不得
選稿人員:郭紅麗 | 發布日期:2019/11/19 16:26:44 | 瀏覽次數: 1452
共享經濟似乎中了魔咒,不斷重復毀譽參半的戲碼。時至今日,以ofo為代表的共享單車尚未走出“押金泥沼”,備受城市求知人群推崇的共享自習室又火了起來。最近一段時間,在一二線城市,以按時付費為基本模式的商業自習室,激發了互聯網從業者的創業熱情。
從用戶需求看,共享自習室有不小的需求必然性,公共自習資源的缺乏(教室、圖書館等)、公開學習環境的嘈雜(咖啡廳等),讓一部分考研、考證的人群需要一個安靜不被打擾且成本低廉的自習環境。
但從創業者和商業公司的角度,共享自習室似乎犯了聯合辦公的通?。憾繓|模式的成本高企、付費用戶的弱忠誠度,以及低門檻同質化模式。這些都為共享自習室能否支撐創業夢想打上了問號。
這就好比便利店、咖啡廳甚至小飯館,看起來人人開得起,但未必人人都能做成7-11、星巴克、海底撈這樣的成功企業,倒閉失敗者卻比比皆是。
更重要的是,如果一味鼓吹共享經濟的概念,不僅無法為付費自習室加分,反而可能加重失敗的陰影。
因為,種種案例說明,共享經濟和共享經濟不是一碼事,以最簡單的輕重模式區分,行走在重資產維度的創業項目,風險尤為突出。
過去幾個備受推崇的共享經濟項目,單車、充電寶、專車(首汽神州模式)都是重資產模式,企業需要自行購買(租賃)產品,統一運營用戶;而快車、民俗(Airbnb模式)是輕資產模式,用戶(車主、房主)之間共享資源,企業不需要持有產品的所屬權,只需要付出管理成本。
當然,共享經濟的輕重模式并非涇渭分明,卻呈現明顯的偏向性。以現有的結果看,輕資產模式的發展之路普遍好于重資產模式。
但凡創業,必須付出努力,但努力的價值取舍,需要擦亮眼睛。在互聯網模式選擇的道路上,模式之間本無對錯,風險卻有大小。以不算長的歷史為鏡,也能一窺共享經濟的法門。
尤其到了當下的互聯網大背景中,“人傻錢多”已經不復存在,大流量低門檻的賺錢模式更加不復存在。筆者注意到,規模尚不算大的共享自習室,又陷入了價格戰的怪圈。在重資產的高成本投入下,戰爭的結局只會更加慘烈。
更何況,拋開商業模式,作為新事物,共享自習室還得接受用戶安全、商業資質等全方位的審視和監管。創業值得鼓勵,但不是人人皆可、信手拈來的游戲。
不只是共享經濟,筆者此前撰文,在流量和時長遭遇天花板,慢慢變成零和博弈的競爭時,不少新生事物采取了鋌而走險的創業路徑,有“走路賺大錢”的低價值營銷,更有ICO虛擬幣甚至傳銷、非法集資這樣的違規違法行為。
作為用戶,在嘗試這些新事物的時候,先要確保人財和信息的安全,也要學會算一筆賬,不要盲信天上掉餡餅,無論這個餡餅包裝了多么酷炫的概念。